2006年8月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对药品不良反应何以反应不良
祝俊初

  “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酿出了药品公共安全事件——8月3日,被卫生部以紧急通知叫停使用;8月4日,被国家药监局以紧急通知的形式要求各地停止销售和使用。
  消息一出,如同条件反射,人们普遍联想到刚尘埃落定的“齐二药”事件,评说也大多接续此案留于脑中的思维定势,比如质问监管部门何以又放“马后炮”而事前未察。不过,据迄今为止公开的信息,似乎无从判定“欣弗”为假药。真正能看清又难容忍的,是监管部门的“官僚病”——对“欣弗”的不良反应明显反应不良。
  突出表现是办事拖沓、效率低下。7月22日,“欣弗”引起不良反应首现青海,可直至8月3日、4日,该药才分别被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叫停,这一过程就很不正常。
  一方面,从药品角度看,克林霉素注射液本身就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这决定了监管部门理当时刻保有戒心,一旦出现不良苗头,就应该争分夺秒查实情况、果断出招。另一方面,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应当进行核实,并于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那么,青海省药监局为什么迟至7月27日才向国家药监局报告?其实这天,它已向青海全省发出了暂停销售和使用的紧急通知,也就是说,它已经知道事态相当严峻。更难理解的是,国家药监局接报后为什么不立即叫停。克林霉素是种临床普遍使用的药品,安徽华源又是颇具规模的制药厂,很容易便能判断出“欣弗”流向广泛——即使出于谨慎不马上叫停,发布个警示总可以吧?然而,国家药监局的紧急通知是在一周后才发出的,比卫生部还晚一天。在人命关天的形势下,怎能如此“磨蹭”!
  由于一周的“磨蹭”,不知又有多少不该受害的人受害:国家药监局8月5日通报称,截至当天下午4点,全国共收到不良事件报告81例,涉及10个省份,有3例死亡病例,而一天前的不良反应病例数仅为38例。
  除了拖沓,“掩盖事实”也是反应不良的表现。据《中国青年报》8月7日的报道称:安徽当地的一家门户网站上,从8月5日开始就挂出了一名网友很尖锐的批评:据可靠消息,卫生部门7月29日就已经到阜阳调查此事,事故可能早就出现,作为药品的监管部门,安徽省药监局和卫生厅等部门肯定早就知道了此事,为什么没有向公众及时通报?说明这些部门根本就没有真正做到政务公开,遇到危机就遮遮掩掩。但来自上述两个被批评部门的“申诉”却是,此前曾有两桩事件“及时披露”了,结果却是“乱披露”,影响了社会安定,因此,安徽省相关部门在此次信息披露中才稍显迟缓,在媒体曝光后才“被动出面”。
  综上,不能不质问监管部门:对“欣弗”的不良反应何以如此反应不良?说客气点是工作作风问题,说严重点是漠视人民生命安危——无论“欣弗”事件最终被查实是不是一起假药案。